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混凝土及砂浆拌和区地势低洼处设置容积为1.0m³的隔油池及沉淀池(尺寸:长×宽×高=1.0m×1.0m×1.0m),施工废水经隔油池及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和临时道路洒水降尘;基坑废水利用功率10kW水泵抽至沉淀池内,经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②施工期加强管理,不得将施工污废水、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不得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河道行洪。 ③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附近民厕收集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④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相关措施,尽量减少施工期的入河泥沙量。 | (1)项目施工期间施工废水及基坑废水分别经过隔油池及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 (2)生活污水依托附近民厕收集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3)项目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对河道的扰动。 (4)施工期间未出现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的情况。 (5)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相关措施。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施工场地及临时道路洒水降尘。 ②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和弃土弃渣采用帆布覆盖。 ③选用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避免汽、柴油的泄漏,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优质燃料,减少废气排放;减速慢行;物料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 ④少量的水泥和砂石等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大风天气禁止拌和。 ⑤项目施工期结束后,仍存在部分裸地,大风天气易产生扬尘,因此施工期结束后必须及时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 ⑥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的教育和技术交底制度,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工人上岗前的教育内容,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环保教育,作业前对工人进行扬尘污染防治的技术交底。 ⑦项目施工前,对涉及的周边居民进行宣传,并取得周边居民的理解。 | (1)项目施工期在施工场地及临时道路适量洒水,大风天气增加了洒水降尘次数。 (2)项目施工期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和弃土弃渣采用了帆布覆盖。 (3)施工过程中选择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运输车辆未装载过满,车厢加盖篷布。 (4)水泥和砂石等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大风天气未进行拌和作业。 (5)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对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及时进行了迹地恢复,并播撒草籽进行绿化。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须要求其选用符合环保规定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须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单位须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外,严禁在午间13:00~15:00及夜间23:00~8:00期间施工。 ③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为保障居民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管沟靠近居民点的工程段使用人工开挖。 ④施工场地与居民区距离小于40m处,设置高度为2.5m的围挡。 ⑤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 ⑥建设与施工单位还须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 (1)项目施工器械采用低噪声设备,施工作业未在夜间进行。 (2)噪声设备安排在距离居民住宅等保护目标较远处。 (3)施工场地与居民区距离小于40m处,设置了高度为2.5m的围挡。 (4)物料运输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设立了减速禁鸣标志。 (5)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发生施工噪声扰民及投诉事件。 | 无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须做好截排水沟、遮盖措施。 ②管沟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回填时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 ③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回填;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回收利用;沉淀池产生的少量污泥,主要成分是泥沙、砂料、水泥等,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定期清掏后用于管道垫高。 ④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觉恩乡垃圾收集点处置。 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大执法力度,河道内严禁倾倒弃土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格执行《河道保护条例》,保护河道环境卫生。 | 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土石方达到挖填平衡;施工前剥离的表土已在主体施工完成后运至临时占地区域进行回覆;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后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回填;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回收利用;沉淀池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于输水管道两侧回填;生活垃圾收集后定期运往觉恩乡垃圾收集点处理。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陆生生态恢复 ①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控制、尽量减小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施工占地对植被、土壤等影响。 ②施工临时设施尽可能避让灌木丛,除工程需要外,不得随意开挖、填埋、毁坏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原有的植被等,尽量把工程施工引起的植被破坏量减少到最小。 ③施工过程中,保护好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内的植被,加强防火宣传,严格控制明火使用。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以尽量恢复到施工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在管道两侧5m范围内禁止种植深根系植被。 ④开挖土层时,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 ⑤加强对施工区作业人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禁止一切狩猎、购买和食用活动。 ⑥建设单位应及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执行水土保持措施,做好工程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2)水生生态恢复 取水口建设选择在流域内相对枯水期采取围堰施工,合理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对河道的扰动,控制水体悬浮物含量。 | (1)项目施工期间尽量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施工后植被的恢复已落实。 (2)项目施工期间未出现施工人员伤害或捕食保护区域水禽、鸟类及所有野生动物的行为。 (3)项目施工期间落实了水土保持措施,未出现排污情况,促进了河道周边和其他植物群落的发展,附近陆生生物转移栖息地得到了保护。 (4)根据现场走访调查,项目施工期间未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及污染投诉事件。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