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86 123456
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公示环评文件下载_环评哥

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防洪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
N761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松阿扎巴 联系方式未公开,请点击查看 查看
项目基本信息
建设项目名称:
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防洪工程
项目类别:
N水利_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N76水利管理业 - N761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项目地址:
项目总投资:
2917.9 万
项目环保投资:
41.69 万
环评审批编号:
昌环审〔2022〕55号
排污许可编号:
批复日期:
2022-06-17
审批机构名称:
验收检测单位:
/
验收检测单位代码:
/
验收开始日期:
2024-02-03
验收结束日期:
2024-03-06
报告编制机构:
报告编制机构代码:
91540300MAB04DTRXG
验收意见名称:
20240914214114074_附件6建设单位自主验收意见及签到表.pdf 查看
验收报告:
20240914214214188_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防洪工程(报批稿).pdf 查看
验收公开载体:
https://www.eiacloud.com/gs/detail/2?id=4020320561
调试开始日期:
调试结束日期:
竣工日期:
2023-11-16
营业单位代码:
12542125MB0R480250
营业单位名称:
西藏丁青县水利技术服务队
行业类别年:
2021
行业类别代码:
127
行业名称:
防洪除涝工程
最终行业代码:
N7610
最终行业名称:
N7610-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A施工工区设置水桶,收集施工人员的清洗废水;设置容积为1.0m3的沉淀池,施工废水排入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区洒水降尘;设置容积为20m3的基坑废水沉淀池3个,基坑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区洒水降尘。 B合理控制施工范围,在施工区外设置围堰,减少施工对河道的扰动,控制水体悬浮物含量。 C施工期加强管理,不得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不得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河道行洪。 D项目施工工区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经截排水沟直接排入下游河道;污水需经处理后回用,禁止外排。 A、施工过程中,通过在施工工区设置水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通过在施工工区简易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未外排;通过在各堤防终点处设置沉淀池对基坑排水进行处理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未外排;验收期间,沉淀池已进行填埋,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当地旱厕,不外排。 B、项目施工期间基本按照环评验收设置了土石围堰,验收期间,围堰已拆除,现场已恢复为河道; C、验收期间,现场未发现施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遗留河道; D、根据走访相关管理部门及周边居民,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施工废(污)外排污染日曲河道地表水及投诉事件。 / 达标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A施工工区及临时道路洒水降尘。 B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和弃土弃渣采用帆布覆盖。 C选用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避免汽、柴油的泄漏,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权用优质燃料,减少废气排放;减速慢行;物料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 D施工水泥存放于施工工区综合仓库,原料场地少量的水泥和砂石等建筑材料集中堆放,采用帆布覆盖,大风天气禁止拌合,停止混凝土拌合工作后及时用帆布封闭。 E施工期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施工迹地裸露。 据调查,项目施工期间,施工原料、土石方运输采用篷布苫盖,密封运输;施工原料堆放、土石方临时堆放采用彩条布苫盖;施工期间,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根据走访调查,项目施工期间未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及投诉事件。 据调查,项目施工期间,使用柴油、汽油均从丁青县合法合规加油站采购,油质符合国家标准;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到丁青县当地维修厂进行,施工区不设机械、车辆维修区;现场调查期间未发现汽油、柴油残留,施工期间未发生机械废气,汽油、柴油泄漏污染周边环境事件。 验收调查期间,项目临时占地已进行迹地平整,部分区域植被恢复效果较差,后续相关单位需加强抚育管理。 / 达标

噪声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A从声源上控制:选用符合环保规定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 B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外,严禁在午间13:00~15:00及夜间23:00~8:00期间施工。 C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施工工区靠居民区一侧设置高度为2.5m围挡。 D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设立减速禁鸣标志。 E建设与施工单位还须与施工工区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据调查,项目施工未在夜间进行,项目施工期较短,根据走访调查,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发生施工噪声扰民及投诉事件。 / 达标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固废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A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须做好截排水沟、遮盖措施。 B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水泥包装袋、钢材、管道建材包装等回收利用。 C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色扎乡垃圾收集点处置。 D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强执法力度,河道内严禁倾倒弃土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格执行《河道保护条例》,保护河道环境卫生。 E、防洪工程弃渣195.11m3运至堤后回填;根据设计报告及周边走访调查,色扎乡周围无大型工矿企业,河流疏浚不涉及重金属,河流疏浚工程产生弃渣主要为漂卵石、卵砾石,疏浚量为25101.67m3,疏浚弃方沿河岸压实回填,形成简易堤防。 据调查,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多余土石方用于堤背回填、道路凹面平整、沿岸碾压形成简易堤防,无弃方产生,现场调查期间,未发现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遗留情况。 已落实

生态保护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1.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表土剥离 在施工之前,对堤防工程区占用天然牧草地的区域表层土进行剥离,表土剥离以人工施工为主,剥离方式为人工使用铁锹等进行铲剥,在清除地表块石之后,剥离的表层土就近存放在临时堆土点一角。 2)表土回覆 堤防工程施工结束后,将剥离的表土回覆至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表土回覆以机械施工为主,采用74kW推土机进行推土,人工进行摊平。 3)全面整地 在工程建设期末期对防洪工程区、施工工区、临时道路等可恢复植被区域进行撒草绿化,恢复植被前需对绿化区域进行全面整地,便于后期植物措施的实施。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工区、临时便道等进行场地清理、弃坑、沟回填,疏松地表,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全面整地面积1.09hm2。 4)撒草绿化 项目施工区域占内陆滩涂、河流水面,结合现场踏勘来看,项目区施工范围内常年未被河水冲刷的区域表土有稀疏植被覆盖,其余部分经常被洪水冲刷区域主要集中为破碎的砾石覆盖,基本无植被覆盖。施工期末,对临时便道、施工工区内可恢复植被区域进行撒草绿化,可恢复植被区域面积约为1.09hm2,未覆盖植被的区域可不做恢复。对可恢复区域进行人工撒播草籽恢复植被。草种要选用成熟好、籽粒饱满、无病虫害、无霉变、发芽率较高的Ⅰ级种子。根据对色扎乡草场实地调查以及查阅资料,披碱草及紫花针茅更为适应昌都气候,生长态势良好,因此本方案选择的草种为披碱草及紫花针茅草籽混播,混播比例1:1,撒播量80kg/hm2。临时占地面积1.09hm2,需播撒草籽合计87.2kg。 5)抚育管理 植物措施实施后,对植被绿化措施实施区域进行抚育管理,抚育期为1年,抚育管理面积1.09hm2。 适时浇水:新种植的草坪,根系尚未形成,抗旱能力较弱,适时浇水,有助于草坪的生长与定居。 追肥:鉴于草坪种植地的土壤贫瘠,水肥条件差,不利于草坪的生长,适时追肥对草坪的定居与繁衍有重要作用。肥料以尿素、磷酸二铵为宜,每次追肥量为每亩20kg。 防止践踏:在草坪种植初期,严防人为活动和牲畜的践踏,确保草坪的正常生长。 安全越冬:播种当年越冬时,要用无纺布和草席覆盖,使尚处于生长初期的植物安全越冬。 病虫害防治:注意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6)彩条布苫盖 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强降雨对临时堆土造成冲刷,方案设计使用彩条布对临时堆土进行苫盖保护。考虑彩条布3次重复使用,经统计,施工期间需覆盖彩条布2000m2。 7)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 为防止土石方松散,对在临时堆土场地的外围进行编织袋装土拦挡,编织袋装土拦挡采用袋装土挡墙,按最大土石方堆存量进行布设编织袋装土拦挡工程。 8)管理措施 严控施工作业带,严控施工红线,禁止越线开挖,禁止将临时堆土堆放于施工作业带外。 做好施工过程中河道保护措施,禁止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排放进入河道。 1.2施工围堰保护措施 项目围堰施工会对区域水生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减缓此类影响,本次评价提出如下保护措施: (1)严格按照围堰设计要求,落实围堰填筑,做好防渗措施; (2)做好围堰排水工作,包括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采用浮式排水,初期排水拟采用离心泵抽排,经常性排水采用排水沟汇集于集水坑排水的方式,在各基坑内设排水沟、集水坑,基坑排水通过排水沟汇至下游沉淀池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喷淋降尘,泥沙用于回填。禁止直接排入河道,影响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 (3)围堰拆除产生的土石方尽快回填,禁止堆放至河边影响河道水质。 1.3施工迹地恢复措施 项目施工迹地主要包括施工工区、施工便道占地。项目临时占地面积为1.09hm2,施工结束后与项目建设无关的临时设施和道路要全面拆除和封闭,应按照总量平衡的原则,根据各处原有植被状况和植物立地条件等具体情况予以及时恢复。植草种类应选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当地常见植物,实现自然恢复。 施工区域在施工准备前,需对区域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于不影响施工活动的区域内,并做好临时覆盖工作。施工结束后,将表土作为施工迹地恢复回填使用,回填结束后,采用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并做好管理工作,在达到绿化要求后,与主体工程一并验收交付。 1.4生态再生及补偿措施 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为减免工程施工对周围造成不利影响,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影响面积,把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在施工完成后,利用本地物种,对施工区的植被进行恢复,这是影响区生态恢复的关键。 (1)陆生生态恢复 本项目存在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已改变原有土地性质和地表生态,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期侵占动植物栖息地。区域陆生动物均有较强扩散能力,项目的施工将使它们迁移到别处,工程完工后周边陆生生物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迁回。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施工期主要保护对策如下: ①尽量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保证施工后植被的恢复; ②保护区域水禽、鸟类及所有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食; ③保持水土,禁止排污,促进河道周边和其他植物群落的发展,保障附近陆生生物转移栖息地得到保护。 在落实上述措施后,不会造成该区域物种数的减少和种群结构的变化,不会破坏周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绿化工程对损失的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恢复和补偿作用,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 (2)水生生态恢复 本项目的建设会改变附近河道边缘水生生态环境,主要是减少河边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原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本项目建成后,水生生态环境会逐步稳定,区域水生生物得到一定的恢复。 本项目涉水施工会影响河道边缘部分的生物量,但不会导致某一种类消失,本项目施工完成后,河道水生生态会逐渐恢复,因此,本项目不需针对河道水生生态采取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 1.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表土剥离、回覆 根据验收调查结合项目完工资料,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未进行表土剥离、回覆工程。 2)全面整地 验收调查期间,项目已对施工迹地进行全面平整。 3)撒草绿化 根据验收调查,堤背施工作业带已进行迹地平整,撒草措施,鉴于项目完工期节点为当地冬季,经回访施工单位,项目已进行第一次草籽播撒,播撒及验收期间为当地冬季,草籽暂未发芽,经管理单位回应承诺,来年开春后,相关单位将按合同约定,时刻关注临时占地出苗率、植被恢复覆盖率,确保植被恢复效果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4)抚育管理 环保验收期间为冬季,项目区临时占地内播撒草籽暂未发芽,后续管理过程中,管理单位应定期检查植被恢复效果,对植被恢复区进行巡查,对长势不良、出芽率低的区域进行草种播撒。 5)彩条布苫盖工程 根据调查结合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期照片,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开挖及少数砂石堆放区采取临时苫盖措施。 6))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 根据调查结合项目完工资料,项目堤防基础开挖土石方优先用于围堰填筑,编织袋装土压实围堰迎水面土工膜。多余土石方沿线堆放便于回填,采用彩条布苫盖。 7)管理措施 根据调查,项目施工前期进行了施工技术交底及现场定位放线工作,施工开挖及堆料未超出施工红线划界,现场验收期间,未发现施工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遗留。 1.2施工围堰保护措施 根据调查,实际建设过程中,优化导流工程,通过设置简易土石围堰进行施工导流。验收调查发现,围堰工程占地位于常年洪水水位线以下,现场已进行拆除,拆除的围堰土石方用于堤防、沿岸碾压,未产生围堰弃渣,未造成区域较大水土流失。 1.3施工迹地恢复措施 根据调查,项目临时施工工区已进行迹地恢复,周边施工作业带已清理临时建筑物,现场已进行场地平整、道路凹面填平,临时占地范围内已进行场地平整、撒草措施。 根据验收调查结合项目完工资料,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未进行表土剥离、回覆工程,鉴于项目完工期节点为当地冬季,经回访施工单位,项目已进行第一次草籽播撒,播撒及验收期间为当地冬季,草籽暂未发芽,经管理单位回应承诺,来年开春后,相关单位将按合同约定,时刻关注临时占地出苗率、植被恢复覆盖率,确保植被恢复效果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1.4生态再生及补偿措施 根据调查,项目周边沿岸施工期间,通过优化施工布置,利用彩条旗进行施工红线划界控制施工区面积,降低施工影响及破坏范围。 (1)陆生生态恢复 根据调查,项目永久占地已变为防洪堤。根据调查,项目区位于农村地区,验收期间未发现珍稀野生陆生动物,区域常见蛇、鼠等小型具有迁移性的动物,项目治理河道沿岸适宜其生存的环境较多,满足施工期间蛇、鼠迁移栖息条件。同时,施工期间通过环保培训,未发生施工人员捕食野生动物投诉及处罚事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后,现场无施工废(污)水、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遗留,现场已进行迹地平整,鉴于项目完工期节点为当地冬季,经回访施工单位,项目已进行第一次草籽播撒,播撒及验收期间为当地冬季,草籽暂未发芽,经管理单位回应承诺,来年开春后,相关单位将按合同约定,时刻关注临时占地出苗率、植被恢复覆盖率,确保植被恢复效果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2)水生生态恢复 根据调查,项目治理河道无鱼类“三场”分布,验收期间,项目所在河道鱼类难觅,经过河道疏浚后,河边底栖生物、浮游生物被清除,验收期间,河道浅滩环境已恢复,河道边缘部分的生物量正逐渐恢复。 已落实

风险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相关项目

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防洪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昌都市丁青县雍达曲夏拉段河道治理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昌都市丁青县雍达曲协雄段河道治理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昌都市丁青县觉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2018年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昌都市丁青县2017年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丁青县尺牍镇瓦河村砂石厂项目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丁青县怒江上游协曲河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西藏丁青县水利技术服务队

行业:N761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地区: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丁青县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扫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