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及工艺充分利用项目永久占地、共玉公路路面等布设临时工程,做到永临结合,减少新增临时用地。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实行划界施工,施工道路充分利用震后抢险修建道路。经过湿地和水域的路段设置片块石透水路基,有效维持路基两侧水力连通。加强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猎捕野生动物和下河捕捞鱼类。公路施工避开野生动物迁徙时段,优化设置、合理增加黑河中桥长度和野马滩桥梁改路基路段涵洞数量,保障野生动物通行。切实落实“无痕施工”理念,施工结束后及时全面清理平整施工临时场地,并按照达到当地原有环境地貌景观的标准,扎实做好生态景观恢复,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进工程高质量建设。 | (1)本工程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严格执行划界施工,施工单位对全线划定的施工范围两侧插小彩旗,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以防对征地范围之外的草地造成破坏。 (2)本工程利用地震后国道抢修已建设的综合拌合站布设本工程施工营地、拌合站等临时设施;不新增临时用地; (3)施工前与施工期均对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猎捕野生动物和下河捕捞鱼类。 (4)公路施工过程避开了野生动物迁徙时段;本项目原黑河中桥长度66.92m,高4m,大型野生动物通行宽度为16m,通过加长黑河中桥长度(单座82m),其大型野生动物通行宽度为32m,增加了大型野生动物通行宽度,可满足大型野生动物通行要求。 (5)本项目完工后对临时工程采取土地平整、恢复等措施,表土保护率为97.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83%、林草覆盖率为28.69%。根据本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报告,以上指标均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目标值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对桥梁采取加强型护栏设计,两端设置标志牌、警示牌,并设置桥面收集系统及足够容量的事故收集池。对伴水路段加装防撞护栏,设置防渗边沟及事故收集池。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施,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 (1)对桥梁设置加强型护栏,两端设置标志牌、警示牌。运营期废水主要为桥路面径流及可能产生的事故废油,于黑河中桥处设置一座事故应急池。项⽬对⿊河中桥设置集中排水系统并配套建设防渗隔油池,顶部设置挡板,并采取防渗措施,防渗系数为≤10-10厘⽶/秒,可收集事故条件下事故废油。事故池采用三级隔油池,每座隔油池的容积为20m³(5×2×2)进出口设置阀门,桥区径流管道材质为PVC管道,直径为300mm。 (2)对伴水路段加装防撞护栏, (3)本工程为G0613共玉高速野马滩震损段恢复重建工程,其隶属于共玉高速,在项目运营期间,对于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风险的防控及应急救援工作,依托现有的共玉高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展开。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