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大气污染防治设施 | 地下车站风亭的臭气浓度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二级标准,标准值为20(无量纲) | 通过优化地下车站平面布置,工程地下车站排风亭、活塞风亭出风口与敏感点最近距离均大于15m。风亭排风口背向居民楼,排风口周边尽可能的采取了绿化等措施,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根据现场监测及类比分析,地铁车站排风亭臭气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二级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轻微。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轨道减振措施 |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相应功能区划的环境振动标准限值;《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GJ/T170-2009)相应标准要求 | 工程全线敷设60kg/m无缝重型钢轨;同时,为减轻振动对沿线敏感目标的影响,对沿线敏感点根据其与轨道的距离和埋深的不同,采取了中等减振、高等减振、特殊减振等不同等级的减振措施,双线共敷设中等减振(压缩型减振扣件)12237.7m,高等减振(减振垫浮置板道床)8067.4m,高等减振(梯形轨枕)3393.4m,特殊减振(钢弹簧浮置板道床)8644.5m | 环境振动调查结果显示:工程沿线的居民住宅、学校、医院、行政办公等敏感建筑,环境振动VLZmax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相应功能区划的环境振动标准限值,表明工程沿线建设及运营对敏感建筑产生影响较小。 室内二次辐射噪声调查结果表明:沿线敏感点室内二次辐射噪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GJ/T170-2009)相应标准要求。 | 达标 |
2 | 声环境保护措施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关标准要求 | 项目22个车站中,有5个车站设有地面低噪声冷却塔,其他17座车站均改为地下蒸发冷凝机组,大大降低了冷却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所有车站风亭均不朝向敏感目标,所有排风亭、活塞风亭与周边敏感点距离都不小于15m;仅有海泊桥站、小崂山站两处新风亭与周边敏感点距离小于15m,根据监测情况,敏感点噪声均满足相关功能区要求。 | 工程沿线地下车站风亭、冷却塔周边的20处声环境敏感点昼、夜间噪声均能满足相应功能区划要求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沿线车站乘客垃圾,车辆清扫产生的乘客垃圾等。对沿线各车站的生活垃圾,运营管理部门可在车站内合理布置垃圾箱,安排管理人员及时清扫并进行分类后集中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 各车站均设有垃圾筒,产生的生活垃圾经环卫工人收集后送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国家级崂山风景名胜区的市南海滨景区一、二级保护区和崂山景区生态环境。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做好隧道洞口的边坡防护,施工结束后恢复临时占地,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地铁站出入口的布置应和周边环境保持整体协调,做好绿化景观工作。 | 地下车站地表构筑物主要包括风亭及地铁出入口,车站周边无景区景点、人文景观等。建设单位对建筑物外表、构筑物形式进行景观设计,确保建筑物色调、形式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在构筑物周边做了绿化景观,不会对景区产生影响。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