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厂内污水处理站 | 《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4-2008),即与河北藁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污水纳管协议 | 已建设 | 外排废水中pH为7.1~7.8,色度20倍,COD最大为78mg/L,BOD5最大为39.2mg/L,SS最大为41mg/L,氨氮最大为5.98mg/L,TP最大为0.53mg/L,TN最大为16.7mg/L,硫化物、甲苯未检出,氯化物最大为141mg/L,动植物油最大为0.93mg/L,石油类最大为2.28mg/L,总有机碳最大为26.6mg/L,急性毒性最大为0.03mg/L,磷酸盐最大为0.172mg/L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DA001工艺废气、危废间废气、罐区废气排气筒 | 氨、硫化氢、氯化氢、TVOC、颗粒物、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表2、表3标准限值。非甲烷总烃、甲苯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表1“医药制造工业”标准要求。二硫化碳、臭气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表2中标准限值要求 | 已建设 | 含氯废气活性炭吸附装置(DA001排气筒)外排废气中,氯化氢最大排放浓度为1.7mg/m3,甲苯最大排放浓度为1.17mg/m3,氨最大排放浓度为2.19mg/m3;臭气浓度最大排放浓度为630无量纲;非甲烷总烃最大排放浓度为13.2mg/m3,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为78.7%;不含氯废气RTO装置(DA001排气筒)外排废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最大排放浓度为0.311mg/m3,氨最大排放浓度为2.21mg/m3,硫化氢最大排放浓度为0.57mg/m3,二氧化硫未检出,氮氧化物最大排放浓度为66mg/m3,颗粒物最大排放浓度为6.9mg/m3;二硫化碳未检出,臭气浓度最大排放浓度为416无量纲;甲苯最大排放浓度为0.160mg/m3,非甲烷总烃最大排放浓度为14.9mg/m3,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为91.4% | 达标 |
2 | DA009污水处理站排气筒 | 非甲烷总烃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表1“医药制造工业”标准限值,去除效率不达标故加测车间点。氨最、硫化氢排放浓度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表2标准;臭气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 已建设 | 非甲烷总烃最大排放浓度为4.16mg/m3,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为73.8%。氨最大排放浓度为1.93mg/m3,硫化氢最大排放浓度为0.60mg/m3;臭气浓度最大值851无量纲。 | 达标 |
3 | DA006化验室废气排气筒 | 非甲烷总烃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表1“医药制造工业”标准限值 | 已建设 | 非甲烷总烃最大排放浓度为2.05mg/m3,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为73.8%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生产设备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3类标准要求 | 基础减震、厂房隔声 | 昼间检测结果为(52-60)dB(A)、夜间检测结果为(51-54)dB(A)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分区防渗 | 分区防渗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要求;危险废物处置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要求 | 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要求;危险废物处置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要求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落实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各类风险源管理,落实重点防渗区的防腐防渗措施,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环境安全。建立并落实“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制度,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 | 已落实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