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三级化粪池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 | 员工生活污水近期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周边林地施肥。远期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后,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 对生活污水排放口连续检测2天,每天检测4次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三级活性炭吸附装置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 | 调胶、涂胶、热压工序产生的废气由配套的集气系统收集至三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 对P2调胶、涂胶和热压废气排放口,P3调胶、涂胶和热压废气排放口连续检测2天,每天检测3次 | 达标 |
2 | 冷凝+喷淋+活性炭吸附系统 |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 | 制胶废气通过冷凝+喷淋+活性炭吸附系统处理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 对P4制胶废气排放口连续检测2天,每天检测3次 | 达标 |
3 | 布袋除尘系统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 锯边工序的粉尘经“吸尘罩+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无组织排放 | 对厂界颗粒物连续检测2天,每天检测3次 | 达标 |
4 | 锅炉除尘系统 |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 | 锅炉废气采用湿式静电除尘系统处理后,通过25m高排气筒排放;颗粒物、SO2、NOX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均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中燃煤锅炉排放限值要求。 | P1锅炉废气排放口连续检测2天,每天检测3次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优化厂区平面布置,合理布置高噪声设备。对产生高噪声源的机电设备要采取基础减振、隔音、消声等降噪措施,同时加强厂区四周绿化建设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 | 选用低噪音设备并合理布置噪声源,针对噪声源位置及特点分别采取基础减振、消声、隔声等措施 | 对厂界噪声连续2天,每天昼间、夜间各检测1次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项目厂区必须严格按照分区防控要求防渗、防腐、防漏,废水处理设施、危废暂存间必须采取防渗、防泄漏措施,防止造成地下水污染。禁止将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 项目厂区按照分区防控要求防渗、防腐、防漏,废水处理设施、危废暂存间采取防渗、防泄漏措施,防止造成地下水污染。项目废水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严格落实固体废物分类处置措施。废胶渣、废活性炭、沾有废胶渣的废手套或抹布、废矿物油、废矿物油桶须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单独收集、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原辅材料的废包装统一收集后交回生产商回收利用。废木料、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收集后外售,不得作为锅炉燃料使用;锅炉灰渣、除尘渣外运给当地农民做农家肥使用。 | 项目产生的废胶渣、废活性炭、沾有废胶渣废手套或抹布、废矿物油、废矿物油桶等危废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交由第三方有资质单位处理。原辅材料的废包装统一收集后交回生产商回收利用。废木料和收集的粉尘外售给生物质加工厂作为原料,锅炉灰渣和除尘渣统一收集后交由当地农户做农肥使用。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好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及管理。制定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相关要求,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第34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74号)相关要求,制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落实相关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 项目针对区域内环境风险单元,已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设置了事故应急小组,完善了各项应急物资等,建立了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用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