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施工期废污水包括砂石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机修厂含油废水和基坑废水,生活污水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 施工期间,经过工程优化,坑基废水通过沉淀静置、沉淀处理后回用。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采用沉淀池加入絮凝剂后回用于生产。修配系统废水通过隔油池和蓄水池处理后,回用于车辆清洗。施工营地修建厕所及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上层清水当地居民农田灌溉,粪渣采用吸粪车清运作为肥料用于附近农田,无直接外排情况。 2023年12月完成库底清理:卫生清理、林木砍伐与迹地清理等。 | 进行了验收阶段地表水环境监测 | 达标 |
2 | 运行期管理房员工生活污水 | / | 运行期生活污水接入新农村市政管网,不直排入河。 | 未监测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1)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合系统。砂石加工系统采用半湿法破碎的低尘工艺,砂石料破碎和混凝土拌合系统采用全封闭系统,配套洒水喷淋装置;混凝土拌和系统和混凝土储存仓配置袋式收尘器。 (2)施工作业防尘措施。选择先进、低尘施工工艺,采用凿裂法施工,降低施工粉尘的产生量;在凿裂和钻孔施工过程中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正确运用预裂爆破、缓冲爆破技术等,减少粉尘产生量;在开挖、爆破高度集中的左右岸坝肩开挖区和石料场区,非雨日采取人工洒水措施,以加速粉尘沉降,缩小粉尘影响时间与范围;石料场开采、爆破过程中,通过高位水池引水进行洒水、并且覆盖草袋等降尘、控制爆破飞石措施,控制粉尘产生量。 (3)道路扬尘防护。永久道路优先采用水泥硬化路面,运输路线避让居民点,落实道路维护工作,定期清扫路面;道路两侧栽种乔木,设置减速带,控制车速,削减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在物资运输过程中,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细颗粒材料运输采用密封罐车;采用敞篷车运输的土石渣料,全部设置篷布遮盖。 (4)施工机械废气污染控制措施。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机械设施,采购合格的汽油、柴油等机械燃料;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保障处于良好的运行工况,对柴油车辆配备废气处理设施,实现废气达标排放。 (5)施工人员劳动保护。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和石料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口罩等防尘措施,施工人员定期体检,合理控制施工强度和劳动时间。 | 已进行验收阶段大气环境监测 | 达标 |
2 | 运行期食堂油烟 |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 | 安装了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通过单独烟道引至房顶排放 | 未监测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 (1)控制噪声源强。全部选择符合环保要求或低噪声强度的机械设施,以及低噪声施工工艺和爆破方式;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对砂石加工系统及混凝土拌和系统等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噪槽、减振机座等。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合系统设置噪声阻隔措施,车间采用多孔性吸声材料建立隔声屏障、隔声罩和隔声间,并设置隔音操作车间;空压机等噪声值较高的施工机械尽量设置在室内或洞内作业;在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合系统周围设置隔音板、隔声罩或移动式隔声屏障。 (3)环境目标保护措施。施工机械和高噪声源尽量远离居民点目标,高噪声源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高的机械设施;为接触高噪声源的施工人员,配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声棉、防噪声头盔等。 (4)设立警示牌和环境管理。在主要噪声源和环境保护处设置警示牌,在对外公路、施工营地和砂石加工系统公路各设置一块警示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合理安排高噪声作业、涉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车辆运行、爆破作业时间。 | 已进行验收阶段声环境监测 | 达标 |
2 | 运行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 本项目运行期提水泵站与坝后闸阀室一同布置,无噪声污染敏感保护目标;后续加强运行管理,保持泵站良好运行状态、合理安排泵站工作时间,避免夜间工作等措施,将水库运行期噪声影响降至最低。 | 未检测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土石弃渣:优先土石方平衡,提高土石弃渣回用率,土石弃渣全部运输至弃渣场处理。 沉淀池污泥:生产废水沉淀后产生污泥,污泥的主要成份为泥浆、砂石料残渣等,经脱水干燥后运往渣场填埋。 生活垃圾:在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和垃圾池,集中收集生活垃圾,定期运往指定地点处置处理。 | (1)土石料综合利用和弃渣处理。项目施工过程中优先实现土、石料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坝肩、坝基开挖石料进行砂石加工,有效减少了土石弃渣;不能回采利用的土石弃渣和生产废水沉淀后产生污泥,全部运输至弃渣场,并且落实拦挡、截排水、工程防护和生态修复措施。 (2)项目区设置了生活垃圾桶和垃圾箱,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理,未出现生活垃圾在施工现场累积、溢漏或污染环境现象。 | 已落实 |
2 | 运行期 生活污水:运行期工程管理人员为8人,其在办公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生活污水处理后综合利用,不外排。 生活垃圾:在管理房设垃圾箱收集垃圾,沿用施工期垃圾中转站,由专人负责定期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置。 危险废物:废机油、废气油桶等统一收集, 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 | 项目运行期现场管理人不超过8人,管理房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接入新农村市政管网,不外排。 项目运行期的现场管理人员很少,生活垃圾设垃圾桶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自项目调试运行至今,项目尚未产生废机油等危险废物;将在坝后泵站设置危险废物暂存柜,委托具有资质单位处置。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运行期最小下泄流量为3.13L/s。 | 生态流量管由放空管分出,管径为DN100,生态流量管上设置有检修阀,最小下泄流量3.13L/s,已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 与环保验收同步编制,应急物资库已落地管理房,危废暂存柜布置于坝后泵站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