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通过将整个电镀作业区采取封闭措施(房中房形式),电镀槽体排列分为两边设置,封闭房上方设置有收集电镀废气装置,并对单个槽体周围设置侧吸式收集系统,收集后的所有废气通过管道引至三级碱液喷淋装置,最终通过18m排气筒达标排放。 |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 已建成 | 满足要求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主要噪声设备选型上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采取必要的消声、隔声、吸声和基础减振等处理措施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表1中3类区标准 | 已建成 | 满足要求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切实落实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防治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加强防渗设施的日常维护,对出现损害的防渗设施应及时修复和加固,确保防渗设施牢固安全。加强隐蔽工程泄漏检测一旦发现泄漏,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根据重点污染防治区平面布置、地下水流向和环境保护目标,合理设置地下水和土壤监测点位,严格落实地下水和土壤监测计划一旦出现地下水污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减少对水体和土壤的不利环境影响。 | 项目对生产区域、危废暂存间、危化品库房、待镀件区、成品镀件区设置粉质粘土层厚度>1m,其渗透 系数为1.2×10-6~6.0×10-5cm/s,混凝土防渗层厚度为20cm,渗透系数≦1.0×10-7cm/s;办公楼等为简单防渗区,全部水泥硬化处理。整个涉水生产设备区域按照防渗要求设置防渗层,采取水泥混凝土地表硬化及防腐防渗等措施,电镀槽下方设置备用槽用作应急处置。安排专人定期对防渗设施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修复、加固出现损害的防渗设施。已建立地下水和土壤监测计划,按照《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HJ1209-2021)合理设置地下水和土壤监测点位,已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充分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确保不造成二次污染。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要求,建设和管理固体废物暂存场所。危险废物交由资质单位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 电镀工序的槽液滤渣属于危险废物(HW17 336-063-17),需要定期进行清理,一般每季度一次,清理出的槽液滤渣分类暂存于危废暂存间,采用耐酸碱包装桶暂存,桶下设置防渗托盘。装过硝酸、硝酸铅、氧化铅等原辅材料的废包装材料属于危险废物(HW49 900-041-49),分类暂存于危废暂存间。酸雾中和石膏属于危险废物(HW17 336-063-17),定期清理后分类暂存于危废暂存间,采用耐酸包装桶暂存,桶下设置防渗托盘。实验室废液属于危险废物(HW49 900-047-49),分类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产生的危险废物均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进行回收处置。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严格按照报告书要求,落实并优化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制定有效和可行的监控制度,落实专门的监控人员,确保环保风险事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主要生产装置周围设置截流沟,厂区设事故应急池,污废水管网排口设置截断闸门等,确保事故泄漏物和未经处置的消防废水不外排;加强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及维护管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配备足够的备用件,确保其稳定、正常运行,避免事故性排放。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交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 企业已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已在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备案,已制定环境应急监测方案,由企业环保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并对厂内环保设施定期进行检修保养维护,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对危险化学品在使用和贮运过程中加强管理,有效防止了污染事故发生,严格落实了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