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在各施工场地低洼处均设置1个容积为2m3的沉淀池用于处理混凝土拌和设备冲洗废水,废水排入沉淀池处理后,静置澄清后用于施工场地、道路洒水降尘,不外排; ②在每段防洪堤终点处各设置1座沉淀池,基坑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③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入当地民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不外排。 | (1)项目施工期间在各施工场地低洼处均设置了1个沉淀池,每段防洪堤终点处设置了1个沉淀池。施工废水及基坑废水分别经过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 (2)项目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了施工对河道的扰动。 (3)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入当地民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降尘。 ②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和弃土弃渣采用帆布覆盖。 ③选用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避免汽、柴油的泄漏,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优质燃料,减少废气排放;减速慢行;物料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 ④少量的水泥和砂石等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大风天气禁止拌合。 ⑤项目施工期结束后,仍存在部分裸地,大风天气易产生扬尘,因此施工期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施工迹地裸露。 | (1)项目施工期在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适量洒水,大风天气增加了洒水降尘次数。 (2)项目施工期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和弃土弃渣采用了帆布覆盖。 (3)施工过程中选择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运输车辆未装载过满,车厢已加盖篷布。 (4)水泥和砂石等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大风天气未进行拌和作业。 (5)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对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及时进行了迹地恢复。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 | ①从声源上控制:选用符合环保规定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对振动大的机械设备安装减振垫。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外,严禁在午间13:00~15:00及夜间23:00~8:00期间施工。 ③高噪声设备布置远离敏感目标,并采取隔声措施。 ④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 ⑤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设立减速禁鸣标志。 ⑥建设与施工单位还须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 (1)项目施工器械采用低噪声设备,施工作业未在夜间进行。 (2)噪声设备放置在距离保护目标较远处,施工场地靠居民区一侧设置了高度为1.8m的围挡。 (3)物料运输安排在白天,途经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设立了减速禁鸣标志。 (4)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发生施工噪声扰民及投诉事件。 | 无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禁止向基坑丢弃生产、生活垃圾等可能污染地下水的废弃物,避免施工行为不当而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②加强施工场地储油区及施工机械管理,储油区做好“三防措施”及制定管理制度,施工机械定期检查维护,防止油类存储过程中泄漏及施工机械跑冒滴漏,避免油类进入土壤下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③沉淀池需采用混凝土防渗,施工结束后对其进行拆除,并填埋处置。 | 项目施工期间未出现向基坑丢弃生产、生活垃圾等情况,避免了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项目施工期间定期检查维护施工机械,避免了油类跑冒滴漏的情况;项目施工期间沉淀池已采用混凝土防渗,现已进行消毒并填埋。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须做好截排水沟、遮盖措施。 ②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石料、砂等集中收集,运至沟道低洼区回填;废钢筋、包装袋等通过回收利用。 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香堆镇垃圾收集点处置。 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大执法力度,河道内严禁倾倒弃土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格执行《河道保护条例》,保护河道环境卫生。 | 项目施工期间拆除的围堰土石方及临时堆放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堤防回填,不足部分土石方从察雅县采购;石料、砂等集中收集,运至沟道低洼区回填;废钢筋、包装袋等通过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香堆镇垃圾收集点处置;施工期间未出现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的情况。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陆生生态恢复 本项目存在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已改变原有土地性质和地表生态,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期侵占动植物栖息地。区域陆生动物均有较强扩散能力,项目的施工将使区域内陆生动物迁移到别处,工程完工后周边陆生生物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迁回。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施工期主要保护对策如下: ①尽量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保证施工后植被的恢复; ②保护区域水禽、鸟类及所有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食; ③保持水土,禁止排污,促进河道周边和其他植物群落的发展,保障附近陆生生物转移栖息地得到保护。 在落实上述措施后,不会造成该区域物种数的减少和种群结构的变化,不会破坏周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绿化工程对损失的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 (2)水生生态恢复 本项目的建设会改变河道边缘水生生态环境,主要是减少河边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原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本项目建成后,水生生态环境会逐步稳定,区域水生生物得到一定的恢复。 本项目涉水施工会影响河道边缘部分的生物量,但不会导致某一种类消失,本项目施工完成后,河道水生生态会逐渐恢复,因此,本项目不需针对河道水生生态采取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 | (1)项目施工期间已尽量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施工后植被的恢复已落实。 (2)项目施工期间未出现施工人员伤害或捕食保护区域水禽、鸟类及所有野生动物的行为。 (3)项目施工期间落实了水土保持措施,未出现排污情况,促进了河道周边和其他植物群落的发展,附近陆生生物转移栖息地得到了保护。 (4)根据现场走访调查,项目施工期间未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及污染投诉事件。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