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①施工场地设置1个防渗旱厕,单个容积为18m³,收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项目生活污水定期清掏外运周边农田施肥。施工段结束后对旱厕作平整恢复。 | 无 | ①施工场地设置1个防渗旱厕,单个容积为2m³,收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项目生活污水定期清掏外运周边农田施肥。施工段结束后已对旱厕作平整恢复。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为防止施工产生扬尘污染,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施工时应采用喷洒水的湿法作业方式,以降低作业面的扬尘污染,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回填。 ②对砂石、灰土等物料应采取封闭遮盖等有效防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 ③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 ④运输车辆应尽量减缓行驶车速,并定期洒水,减少粉尘污染。 ⑤运输沙、石、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应低于车厢上沿,不得超高超载。实行封闭运输,以免车辆颠簸撒漏。 2、运输车辆尾及施工机械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中选择排气污染物稳定且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发挥其最大效率。 ②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检查汽车的密封元件及进、排气系统是否工作正常,以减少汽、柴油的泄露,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优质燃料。 | 无 | 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定期进行喷洒水的湿法作业方式,以降低作业面的扬尘污染,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回填。 ②施工期对砂石、灰土等物料采取封闭遮盖等有效防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 ③大风天气未施工作业。 ④运输车辆减速慢行,并定期洒水,减少粉尘污染。 ⑤运输沙、石、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低于车厢上沿,未超高超载。实行封闭运输,以免车辆颠簸撒漏。 2、运输车辆尾及施工机械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单位采用排气污染物稳定且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发挥其最大效率。 ②施工单位定期对施工机械、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检查汽车的密封元件及进、排气系统是否工作正常,以减少汽、柴油的泄露,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优质燃料。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本项目的生活垃圾禁止随意丢弃,设垃圾桶分类收集后,运至当地生活垃圾转运点。 ②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废包装材料、废钢筋边角料可外卖至废品收购站;散落的砂浆、废弃块石等可用于防洪堤后回填平整;其他不能利用统一收集,经收集后运至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平整堆放。 | ①本项目的生活垃圾未随意丢弃,设垃圾桶分类收集后,运至当地生活垃圾转运点。 ②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不能利用的建设垃圾收集后运至当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平整堆放。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①本项目施工场地建设时并不进行地面硬化,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建筑及时进行拆除,拆除后对能进行利用的进行回收再利用,不能进行利用的运至住 建部门指定建筑垃圾堆放场统一处置。 ②施工结束后对迹地清理,避免遗留生活垃圾、建材垃圾等影响区域景观。 ③由于施工临时占地占用裸地,对生态的破坏极小。且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平整、压实并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播撒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籽,进行养护。 (2)施围堰拆除及生态恢复措施 施工结束后,立即拆除施围堰,将围堰土石方填筑至工工程开挖区,并及时疏通河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 (3)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工作,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思。 ②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按设计地方布设,禁止乱堆乱放。规范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运输车辆禁止离道行驶,最大限度减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减少开挖面,以减少植被的破坏,禁止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分层堆放压实,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及时夯实,缩短松散泥土的暴露时间。 ④对工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区域进行防治,采取临时措施(堆放时遮挡、覆盖)、工程措施(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迹地恢复、地表平整压实)。 ⑤对施工临时占地及时进行迹地清理、平整,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4)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要严格划定施工活动范围。 ②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防洪提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植被,减小生物量损失。 | (1)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①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建筑已进行拆除,拆除后对能进行利用的进行回收再利用,不能进行利用的运至住建部门指定建筑垃圾堆放场统一处置。 ②施工结束后对迹地清理,未发现生活垃圾、建材垃圾等影响区域景观。 ③由于施工临时占地占用裸地,对生态的破坏极小。且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平整、压实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播撒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籽,进行养护。 (2)施围堰拆除及生态恢复措施 施工结束后,已拆除施围堰,将围堰土石方填筑至工工程开挖区,并及时疏通河道,平整、清理迹地,保持河道线性。 (3)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公告、宣传册发放及主要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思。 ②严格控制施工开挖范围,施工场地、材料堆场按设计地方布设,未发现乱堆乱放。规范施工人员及车辆进出,运输车辆未离道行驶,最大限度减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减少开挖面,以减少植被的破坏,未在雨天进行大规模挖方工程。对临时堆放的挖方应分层堆放压实,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及时夯实,缩短松散泥土的暴露时间。 ④堆放时遮挡、覆盖,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迹地恢复、地表平整压实。 ⑤施工结束后,已对施工临时占地及时进行迹地清理、平整,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4)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①未越界施工。 ②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对防洪提两侧扰动区域进行表土回覆及播撒草籽等植被恢复措施,草籽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牧草草种,并定期洒水,保证绿化成活率;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植被,减小生物量损失。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