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厂区污水处理厂 | 项目排放的生产废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污染物排放浓度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其中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浓度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表1的B等级标准要求,二氯甲烷污染物排放浓度执行GB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标准 | 厂区现有污水处理站设计能力 300t/d, 处理工艺以 A2 /O 厌氧-兼氧-好氧处理为主体 | 项目排放的生产废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污染物排放浓度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其中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浓度符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表1的B等级标准要求,二氯甲烷污染物排放浓度均符合GB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标准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针剂大楼有机废气处理设施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 35/1782-2018)表1医药制造行业中非甲烷总烃有组织排放限值 | 针剂大楼 1 层长效车间均质有机废气,由集气罩收集后,经“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装 置”处理后通过 15m 排气筒排放(DA003) | 针剂大楼有机废气处理设施排气筒出口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均符合《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 35/1782-2018)表1医药制造行业中非甲烷总烃有组织排放限值 | 达标 |
2 | 锅炉烟气 |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 辅助车间锅炉废气,项目采用“低氮燃烧器”,废气通过通过 15m 高排气筒(DA001) 排放。 | 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及烟气黑度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减震隔声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表1中3类标准 | 减震隔声 | 项目边界昼间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表1中3类标准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改扩建项目涉及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线、危废暂存间、危险化学品仓库采用重点防渗,新增生产车间、一般固废间等采用一般防渗措施。 | 改扩建项目涉及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线、危险化学品仓库采用重点防渗。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一般工业固废:设置一般工业固废暂存间,妥善分类收集后出售给回收企业综合利用; 危险废物: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妥善分类收集后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及2013年修改单要求。危废转移应严格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要求。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 1、建设一个一般固废暂存间50m2。目前厂区固废中药药渣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处置。废包装物外售给资源回收公司。干化污泥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2、建设一个危废暂存间120m2。目前依托原有危废暂存间收集暂存危废,定期委托福建绿洲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转运、处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专门的危险化学品间、危废暂存间,地面采取防渗,设置警示标识等; ②厂区内严禁明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 ③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与装备。 ④改扩建项目投产前,建议建设单位应对已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修编,报送当地生态环境局备案。 ⑤按照预案的要求,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 1、专门的危险化学品间、危废暂存间,地面采取防渗,设置有警示标识。 2、厂区内严禁明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 3、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与装备。 4、2022年7月6日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 5、按照预案的要求,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