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施工期混凝土拌合废水收集后经加酸中和沉淀、车辆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池隔油处理后均用于场地和道路洒水降尘,施工结束后对收集池、沉淀池、隔油池进行清理、填平压实,做好生态恢复。生活污水、经过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食堂排水均经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综合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相关限值要求后,用于道路、绿化等降尘用水。 | 无 | 经调查,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车辆冲洗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 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经询问建设单位,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搅拌系统附近设置沉淀池和收集池,废水进行加酸中和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场地和道路洒水降尘,不外排。 车辆冲洗含油废水:施工期委托机械修配厂承担汽车、施工机械的保养、日常维修,设备的大中修和保养委托地方企业进行,施工现场不产生含油废水。进出场区带泥车辆清理由人工清扫,冲洗轮胎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用作施工厂区洒水抑尘用水。 生活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食堂排水均经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后,用于道路降尘及绿化用水。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施工期严格落实扬尘防控措施,加强施工道路洒水降尘工作,施工区周围设置围挡,对易产生扬尘、异味的建筑材料采取密闭存储、防尘布苫盖或设置围挡,施工车辆加盖篷布,施工机械和车辆采用低硫低灰份、无铅燃料。大风扬尘天气禁止施工。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 本工程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土方工程施工产生的粉尘、交通运输扬尘、燃油机械施工和车辆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 土方工程施工产生的粉尘:建设单位施工前对施工现场采用彩钢板围挡,施工期间对施工区域定期进行洒水降尘,建筑材料、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并采用纤维网进行苫盖,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加盖篷布,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大风天气不进行土方开挖作业。 交通运输扬尘:建设单位施工前对施工车辆行驶路线进行划定,并采用碎石、混凝土铺设施工道路,施工车辆根据既定路线行驶,施工单位有专人定期对施工道路进行养护、清扫、洒水降尘、保持道路清洁。土料、砂砾料等散装物料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加盖篷布,运输至指定区域后,用篷布或纤维网苫盖并定期进行洒水。施工道路沿线设置限速标志,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定期委托机械修配厂对车辆进行检修,使其保持在较好工作状态,运输车辆不超速行驶。施工区配置1台洒水车,无雨日在主要施工道路洒水降尘,在干燥大风天气要求一天洒水4~5次,减轻施工粉尘和车辆扬尘影响,施工区域设置简易轮胎清洗装置,对进出场车辆进行轮胎冲洗以免产生二次扬尘。道路两旁均栽植了行道树,公路植被绿化率较高。 燃油机械施工和车辆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项目物资运输多采用大型运输车辆,为保证施工道路两侧空气质量,施工单位选择满足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的施工运输车辆,施工机械及车辆采用低硫低灰份、无铅燃料,并加装尾气净化装置,确保施工机械尾气达标排放,施工期间定期将设备进行维护,施工机械完好率保证在90%以上,工程施工区大部分为农村地区,所处位置地形开阔,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量较小、排放分散,且属于暂时性影响,施工结束后其影响将消除。 此外,施工期大部分施工人员为附近居民,仅有少部分技术人员驻场,生活区人员取暖采用电热毯、电暖气、空调,食堂采用液化石油气。 经调查,项目施工期委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油化工环境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环境监理工作,根据施工期环境监测报告可知,施工场界处无组织排放的TSP日均浓度值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隔声消声、减震等措施。加强设备保养与维护,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禁止夜间施工,确因特殊需要必须夜间作业的,须提前报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批准。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限值要求 |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来源为车辆运输和混凝土拌和。项目施工前首先进行施工道路的划定、铺设,道路根据现有道路进行建设,避免经过居民区,施工车辆根据既定路线行驶,不超速,经过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施工单位选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施工机械均为环保型低噪声设施,并定期交由机械修配厂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使施工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噪声高设备,安装消声减振机座。砂石筛分系统限定生产时间,必要时设置声屏障降噪,建立临时围挡。振动大的设备在机器基础与其他结构之间铺设一软材料降低振动噪声。除此之外,限定施工作业时间,夜间不进行施工。施工期按照环评,高噪声环境的施工人员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为6h,且均配备有防噪耳塞等劳保用品,对施工人员进行了有效保护。 | 项目施工期委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油化工环境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环境监理工作,根据施工期环境监测报告可知,项目施工期间对施工点施工场界开展了噪声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施工场界外1m处昼间噪声值、夜间噪声值均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限值要求;施工期间声环境保护目标处昼间噪声值、夜间噪声值均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限值要求。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施工管理,回收利用建筑垃圾中可利用部分,其余建筑垃圾运至相关管理部门指定地点处置,施工开挖土方及时运至弃土场堆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依托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 |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 经调查,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未设置弃土场,施工期委托机械修配厂承担汽车、施工机械的保养、日常维修,设备的大中修和保养委托地方企业进行,产生的金属类废品、废机油等抵扣部分维修保养费;泵站建设开挖产生的余土用于泵站、渠道拜顶等工程摊平;拆卸更换的额变压器、水泵、电机等设备等设备交由设备厂家代为处置;泵站设备包装经收集后,外售综合利用;渠道边坡杂草,用于施工道路铺设垫层,洒水后辅助抑尘;工程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就地用于施工道路铺设垫层。经现场踏勘,已按照水土保持要求实施相关水保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恢复效果良好,工程弃渣得到了妥善处置。 本项目建设期间共设施工营地8处,其中1处为租赁,施工期间在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了生活垃圾桶,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定期交由附近乡镇垃圾处理站处置。施工结束后,将剩余7处施工营地进行原有土地类型恢复,按环评和批复要求进行植被恢复。 根据现场踏勘及走访询问施工阶段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单位及个人,工程施工期无垃圾乱扔乱倒现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区环境卫生状况总体良好,生活垃圾处理措施满足环保要求,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合理选择施工周期。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区,严禁到非项目施工区活动。施工结束后,须按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各项生态恢复及保护措施。 | 经调查,项目是在西干渠原有渠道进行扩整,未额外进行渠道建设。工程占地包括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其中,永久占地为74.02亩,包含耕地9.05亩、葡萄园0.88亩、天然草地48.46亩、林地15.63亩。施工期预制场租用,不新增临时用地,施工临时占地面积为782.1亩,包含耕地221.24亩、葡萄园95.56亩、天然草地174.84亩、林地281.44亩、未利用地9.06亩。 施工前对项目编制了施工方案,对施工作业带范围内的地表附着物进行了清点,对占用农作物的区段帮助当地农民抢收,对现场施工单位进行环保培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范围,开工前在工地周边设立环保标识牌,组建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管理队伍,对设计文件、环评及批复文件中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学习和宣讲,制定培训计划,规划施工车辆行驶路线,合理征用土地,避免对居民生活、交通产生影响,避免对地表植被进行破坏。 施工期间加强施工管理,合理计划施工周期、施工营地分区,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施工作业过程,对作业带内表土进行了表土剥离,并分开堆放;局部施工作业,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落实了边施工边恢复边绿化措施;施工营地建筑采用成品、简易拼装房屋,对营地内外的土壤及植被进行保护,靠近林地、农田地带定期洒水,保持土壤湿度。 项目建成后,对移除的果树进行移栽,对临时占用的农田进行平整复垦,现场踏勘期间,临时占地农作物生长良好,泵站周围、渠道拜顶、施工营地临时占地区栽种的灌木、草皮和乔木树种生长良好。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本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泵站发生漏油事故造成引水水质污染,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监督,在金沙湾泵站取水口设置自动水质监测装置,一旦取水口发生水污染事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关闭泵站,停止供水,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泵站内设置废油收集装置,将漏油的几率降低到最小,在维修保养期间,做好废油的处置处理。在本项目实施前须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及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内的联防联动。 | 本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泵站发生漏油事故造成引水水质污染。 经调查,项目涉及的泵站为马场滩泵站、连湖泵站、鸽子山泵站和平吉堡泵站,其中,马场滩泵站和连湖泵站由宁夏西干渠管理处第一管理所管理,鸽子山泵站和平吉堡泵站由宁夏西干渠管理处第三管理所管理,泵站内安装有数字化监控设备,通过远程控制,实现智能化管理,对泵站用水监测实行实时化、用水调度科学化、管水配水精准化,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可远程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关闭泵站,停止供水。此外,运行期工作人员定期巡检,巡检内容包含但不仅限于输水线路渗水、泵站设备运行状态、植被恢复及维护情况、沿线居民增减情况统计等。各管理所与设备厂家签订协议,制定泵站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记录,保养期避开灌溉期,保养期间产生的固废分类收集,废油作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处理。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