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塔基开挖时会产生一些土石方。生活垃圾主要产生在租住房屋处,利用租住房屋既有设施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塔基施工开挖的土石方均回填于塔基处,回填时应按表层土在上的顺序堆放至塔基中间,便于植被恢复。 | 本项目线路施工人员租住在附近的村镇内,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利用租住地点垃圾收集系统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塔基开挖时采取了分层开挖,分层保护的方式,对表层土壤进行了剥离和保护,开挖产生的表土和土石方分别堆放在了塔基临时施工占地范围内,施工结束后,开挖的土石方已全部回填于塔基处,开挖的表土已全部回用于临时占地的复耕及绿化,根据现场查看,塔基处植被恢复情况较好。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优化施工布置,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施工活动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小施工噪声、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施工废弃物收集、转运过程的管理,避免二次污染,加强施工期管理和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避免和减小对区域野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施工临时占地需在完工后及时恢复。项目建设期间的表层土应妥善保存,用于后期施工迹地恢复,并强化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植被存活率。 | 施工单位加强了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施工过程采取了优化施工布置、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施工活动范围,场地定期洒水抑尘、设置围挡、材料土石方遮盖挡护等多重措施,减缓了施工对工程区域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加强了施工废物收集、转运过程的管理,施工区域生活垃圾和施工固废分类收集后,采取装袋的方式及时转运至指定地点,避免了二次污染;合理安排了施工工期,按要求未在雨天施工,通过选用适宜的基础形式,减少了塔基占地面积,施工过程严格落实了环评及批复要求的控制施工作业区域和运输路线,修建挡土墙、护坡、排水沟等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选择当地植物进行植被修复,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 已落实 |
2 | ①选择输电线路路径时,应尽量在植被稀疏处及生态价值较低的土地立塔,尽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影响;②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施工便道采用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损坏;③按照要求设置牵张场,一般牵张场可利用当地道路,当塔位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设置牵张场,牵张场一般布置在植被稀疏的地方;④施工材料有序堆放,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植被的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妥善处置多余的土石方,严禁随意倾倒或堆置,防止损坏植被。对于临时占地应立即清理,根据其原有土地功能恢复原貌。 | ①线路塔基定位时,施工单位根据沿线生态环境情况,将塔基位置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尽可能地布置在了植被稀疏的荒地上,减少了对沿线植被的影响。②施工时充分利用了已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并固定了施工道路路线,施工机械和车辆均按固定行车路线行驶,施工便道均采用了彩条布围挡,严格控制了施工区域,施工时未出现车辆随意行驶及另辟便道的现象,减少了施工活动对周围地表和植被的破坏。③施工时合理设置了牵张场位置,尽可能地布置在了已有道路上,当离道路较远或不能满足要求时,将牵张场布置在了植被稀疏的荒地上,减少了对植被地破坏。④施工材料及土石方临时堆放处采用了铺设垫层的方式将材料、土石方与地面进行了隔离,施工材料经有序堆放减少了临时占地面积。施工结束后塔基基础开挖土方及时进行了回填,多余的土方作为塔基防渗土,平铺于塔基的连梁内,未发生随意倾倒、堆置土石方的现象。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了清理,根据原有土地功能恢复了原貌。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送电线路线路走廊、铁塔座架上于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 | 输电线路走廊及铁塔基架上醒目位置已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并标有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