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一般固废 ①废弃泥浆、岩屑 油井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按照钻井泥浆“不落地”原则,在施工现场配备废弃钻井泥浆岩屑地上移动式泥浆收集罐,对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岩屑进行不落地收集,并由防渗漏、防抛洒、防扬尘的运输车辆统一转移至定边县指定的油(气)开采废弃物集中处置场所处置。 ②废膨润土、纯碱包装袋 项目钻井过程产生的废膨润土、纯碱包装袋为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集后由钻井施工企业回收综合利用。 ③废防渗布 项目产生废防渗布为一般工业固废,由企业回收综合利用 ④建筑垃圾 当探井完成后,将会对探井进行封井,封井会产生少量建筑垃圾,统一收集后由企业回收综合利用。 ⑤生活垃圾 项目生活垃圾主要来自钻井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拉运。 (2)危险废物 ①含油泥浆、岩屑 本项目含油泥浆、含油岩屑产生量为1t,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属于 HW08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代码为 071-001-08,采用专用容器收集,暂存于危险废物临时暂存设施(含油泥浆、含油岩收集桶,铁桶,地上式设置,可以移动),待钻并结束后委托有资质单位拉运处置。 ②废过硫酸钾包装袋 本项目废过硫酸钾包装袋沾有具中毒性的过硫酸钾,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属于HW49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代码为900-041-49,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待钻井结束后全部委托资质的单位拉运处置。 ③落地油 井下作业过程产生的落地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的HW08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代码071-001-08,落地油暂存于危险废物临时暂存设施(落地油泥收集桶,铁桶,地上式设置,可以移动),后袋装后运往采油厂建设的污油泥暂存点,由采油厂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④废机油 钻井过程中废机油主要来源于设备机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 规定的HW08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代码 900-214-08,评价要求项目废机油采用专用容器收集,井场现场设置1个0.5m3的废机油回收桶,完钻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 (1)一般固废 ①钻井废弃泥浆、岩屑 在施工现场配备废弃钻井泥浆岩屑地上移动式泥浆收集罐,对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岩屑进行不落地收集,由防渗漏、防抛洒、防扬尘的运输车辆统一转移至陕西志诚绿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吴起分公司废弃泥浆岩屑处置场所处置。 ②废膨润土、纯碱包装袋 项目钻井过程产生的废膨润土、纯碱包装袋为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集后由钻井施工企业回收综合利用。 ③废防渗布 项目产生废防渗布为一般工业固废,由企业回收综合利用。 ④建筑垃圾 本探井完成后,对井场进行了临时封井,分别交由第七采油厂和第三采油厂转为生产井。 ⑤生活垃圾 项目生活垃圾主要来自钻井人员,井场设置垃圾箱,施工结束后白608油探井生活垃圾拉运至志丹县金丁镇生活垃圾处理站。元365油探井生活垃圾拉运至吴起县铁边城镇垃圾填埋场。 (2)危险废物 ①含油泥浆、岩屑,落地油,废机油 钻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泥浆、岩屑,落地油,废机油等均属于危险废物,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分别交由第七采油厂和第三采油厂进行处置,元365和白608油探井施工过程中产生和转移油泥、含油废弃物共计15.98吨。 ②废过硫酸胺包装袋 产生后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分别暂存于第七采油厂和第三采油厂的危险废物临时暂存点,待集中到一定量后由第七采油厂和第三采油厂分别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植被恢复措施 A、表土剥离(回覆) 首先把表层的熟化土壤尽可能地剥离后在合适的地方储存并加以养护以保持其肥力;待土地平整结束后,再平铺于土地表面。 B、植被恢复 若不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有效的植被恢复,则会导致地表疏松,若遇暴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评价要求项目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临时占地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应先对井场边坡进行防护。并场周边填方地段坡度应小于1∶1,使填方地段小于项目区土壤安息角;在井场周边营造柠条、沙棘混交林,造林前采取鱼鳞坑整地。其余空闲区域种植沙打旺、紫花苜蓿等。 同时,针对本项目特点,特提出具体生态保护措施如下: ①施工中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合理布置井场,挖好井场四周的界沟,选择合适的设备搬迁路线,合理布置钻井设备,减少井场占地面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减少工程在空间上、时间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根据植被生态、生理学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施工季节,避开植物的生长期,可减缓这种不利影响; ③恢复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土地资源,不要打乱土层,要先挖表土层单独堆放,然后挖心、底土层另外堆放。复原时要先填心、底土,然后平复表土,以尽快恢复耕作层土地原貌; ④迅速恢复植被破坏的地表形态,填埋废土坑、平整作业现场、改善植被更新生长条件,防止局部土地退化; ⑤为防止井场作业加剧水土流失,进场前集中收集表土,并进行表面硬化以防风吹雨淋流失,作业结束后再覆盖表土等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⑥井场内禁止废水、废弃泥浆、废弃岩屑、以及其他废物流失和乱排放,严禁机油、柴油等各种油料落地,擦洗设备和更换的废油品料要集中到废油回收罐,如果发现外溢和散落必须及时清理; ⑦完井后回收各种原料,清理井场上散落的污水、油料和各种废弃物。泥浆药品等泥浆材料及废油必须全部回收,不得随意遗弃于井场,完井后做到作业现场整洁、平整、卫生、无油污、无固废 | 植被恢复措施: ①表土开挖执行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土方施工作业制度,施工过程中先挖表土层单独堆放,然后挖心、底土层另外堆放。复原时先填心、底土,然后平复表土,恢复了耕作层土地原貌,不影响后期土地复垦。 ②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井场场地进行了平整,本油探井具备生产价值,已分别交由第七采油厂和第三采油厂转为生产井; ③施工中合理布置井场,挖好井场四周的界沟,选择合适的设备搬迁路线,合理布置钻井设备,减少了井场占地面积。 ④土壤堆放过程中利用土工布遮盖,剥离表层土临时堆场地设置截排水沟等严格的水保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填埋废土坑、平整作业现场。 ⑤井场内废水、废弃泥浆、废弃岩屑、以及其他废物均设置有收集罐或收集箱,采取了泥浆不落地工艺,未发现外溢和散落; ⑥完井后对各设备进行搬迁,清理井场上散落的泥浆及各种废弃物。泥浆药品等泥浆材料及废油全部回收,完井后做到了作业现场整洁、平整、无固废。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钻探工程井控措施 钻井过程中严格按照《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导则》《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规定》和《钻井井控技术规程》(SY/T 6426-2005)、《含硫油气井安全钻井推荐作法》(SY/T5087-2005)等行业相关规范和《钻井设计》的要求进行工程控制,在工艺设备硬件上防止井喷事故。 ②原油泄漏事故防治措施: 本项目储油罐区设置围堰(12mx6mx0.5m),围堰内铺设防渗膜,可以有效收集储油罐泄漏原油。 ③试油过程原油输送管线防控措施 管线敷设前,应加强对管材和焊接质量的检查,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对焊接质量严格检验,防止焊接缺陷造成泄漏事故的发生。 输油管线下方铺设防油防渗布,一旦管线泄漏可有效收集泄漏的原油,并定期检查管道防渗布是否完整,在发生泄漏事故时能够及时处理: ④柴油储罐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泄漏防范措施:柴油罐区设置防渗膜,并设置围堰(12mx5mx0.2m),有效收集柴油罐泄漏液体。柴油储罐设置在井场主导风向上风向,与井口的距离不得小于50m。在井架上、井场路口等处设置风向标,以便发生事故时人员能迅速向上风向疏散。井场应按规定配备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消防铁锹和其它消防器材。 ⑤分区防渗措施 在钻井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钻井程序进行。在钻杆钻进过程中和泥浆的使用过程中做好监督管理,做好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保证泥浆的正常使用。对钻井平台和不落地工艺区、柴油罐区、钻井液材料场周围的地面作好分区防渗措施,设置围堰或导流沟,从而避免泥浆泄漏、柴油漏带来的风险。 ⑥其它风险防范措施 在井场设置事故废水收集(尽可能以非动力自流方式)和应急储存设施以满足事故状态下收集泄漏物料、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的需要。 合理布置井场,使柴油储罐远离高速公路,减少柴油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后对高速公路的影响。 | ①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严格《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②储油罐区设置土质围堰,围堰内铺设防渗膜。 ③试油过程中采用密闭的管线进行原油输送。 ④井场施工时设置了井场围堰,材料为当地井场既有的土方,同时在井场施工范围内配备设置了灭火器,灭火沙土等物资。 ⑤钻井过程中按照分区防渗的要求进行了钻井各构筑物的防渗施工,主要是铺设防渗膜。 ⑥在井场内设置了事故放喷池,通过管道相连,事故放喷池底部铺设防渗膜。井场及柴油罐均远离高速公路。白608及元365油探井已进行临时封井,避免了地下承压水层和承压油气层物质喷出而造成重复污染或环境事故。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