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化粪池预处理 | 乌江镇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未列出部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要求) | 与环评一致,投资10万元 | 废水中各项污染因子排放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标准及乌江镇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布袋除尘器+15m排气筒 | 项目粉尘排放执行安徽省地方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4/3576-2020)表1中的“散装水泥中转站及水泥制品生产”标准及表2中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限值 | 水泥仓筒带有呼吸孔,已建设袋式除尘及排气筒,在筒仓入料或出料时才有废气,废气排放时间较短。投资20万元;搅拌机为全封闭设备,搅拌工序粉尘收集(非主动式抽风)后采用布袋除尘器处理,尾气在厂房内以无组织形式逸散,投资8万元 | 测结果表明,厂界下风向颗粒物浓度最大值为0.255mg/m3,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满足安徽省地方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4/3576-2020)表2中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限值要求。 | 达标 |
2 | 加强原料储存、传送、生产的密闭性 | 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执行安徽省地方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4/3576-2020)表1中的“散装水泥中转站及水泥制品生产”中无组织排放限值;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中特别排放限值 | 由于补漆工序暂未建设使用,暂时没有非甲烷总烃产生。输送带采取全密闭措施,废气经收集后进入袋式除尘器处理后,在车间内排放,总投资3万元 | 监测结果表明,厂界下风向颗粒物浓度最大值为0.255mg/m3,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满足安徽省地方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4/3576-2020)表2中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限值要求。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低噪声设备、隔声、距离衰减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 与环评一致,投资30万元 | 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厂区东、南、西、北厂界昼夜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区标准。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按照“分区防渗”原则,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防渗要求。各区域防渗系数应达到相应要求,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 与环评一致,投资4万元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妥善处理处置各类固体废弃物。按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原则,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类固废的收集、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措施,防止发生二次污染。一般固废暂存场所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要求。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同时执行危废处置转移联单管理制度,严禁擅自处置。厂内危废暂存场所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的规定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做好防风、防雨、防晒、防流失、防渗漏等工作。 | 项目已按照要求建设一般固废暂存场所及危废暂存间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落实《报告表》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和不断完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控制和管理措施,并适时更新升级,有效防范因污染事故排放或安全生产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 | 按照要求落实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