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锅炉软水制备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造粒工段蒸汽熟化冷凝水经预处理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 氨氮、总磷、总氮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中B等级标准;其他污染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 | 锅炉软水制备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造粒工段蒸汽熟化冷凝水经预处理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 验收监测期间,厂区废水总排口pH、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氨氮、总磷、总氮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中B等级标准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锅炉废气:本次技改锅炉采用低氮燃烧锅炉,废气经DA001排气筒(距地面高度43m)排放;(2)原料玉米卸料及玉米清理粉尘:建设单位现有工程设置1个地埋式卸料口并设置废气收集装置,圆筒初清筛、振动清理筛、永磁筒(均全密闭)粉尘排放口安装粉尘收集管道,原料玉米卸料及玉米清理粉尘收集并经1套脉冲布袋除尘装置处理后排放。以新带老要求:建设单位原料玉米卸料及玉米清理粉尘经收集处理后需经1根15m排气筒排放(编号DA006);(3)饲料加工投料粉尘:现有工程3、4、5号投料口分别设置粉尘收集装置,粉尘收集并分别经1套脉冲布袋除尘装置处理后,车间内排放。以新带老要求:建设单位3、4号投料口粉尘收集处理后需经1根15m排气筒排放(编号DA007),5号投料口粉尘收集处理后需经1根15m排气筒排放(编号DA008) | 锅炉废气执行《成都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72-2020)表2中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标准限值,除锅炉外其他颗粒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其他”标准限值要求及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除技改锅炉采用低氮燃烧锅炉且废气经DA001排气筒(距地面高度29m)排放,及3、4、5号投料口粉尘收集处理后,经同一根15m排气筒排放(编号DA007)外,其他与环评审批一致 | 锅炉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气黑度)满足《成都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72-2020)表1中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标准限值要求,除锅炉废气中颗粒物外其他颗粒物有组织及无组织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其他”标准限值要求及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隔声、距离衰减等措施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表1中3类标准 | 隔声、距离衰减等措施 | 验收期间,项目厂界各噪声监测点位昼间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限值要求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锅炉房采取简单防渗,依托预处理池采取一般防渗 | 按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 | |
2 | 废离子交换树脂由锅炉供应商定期更换并回收处置,预处理池污泥污泥定期清掏并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按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废离子交换树脂由锅炉供应商定期更换并回收处置,预处理池污泥污泥定期清掏并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按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火灾、爆炸风险::项目场地明确设立严禁烟火的标示,厂区内严禁烟火;加强厂区除尘系统维护管理,确保厂区生产粉尘得到有效处理,避免粉尘浓度过高,引发爆炸事故;定期对厂区锅炉天然气供应系统管道进行维护管理,检查是否有天然气泄漏的风险,避免天然气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项目生产场所配备足够数量的相应消防设施(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一切消防器材不准挪动、乱用,并要定期检查,并设置1座消防水池(1个150m3);加强日常消防设施的管理,确保事故时消防设施能够正常使用;出现火灾时及时将可燃物品搬离,远离火源。如引发火灾或人身伤害,应及时拨打119、120报警电话,并立即启用消防器材灭火,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和送医处理。项目若发生火灾,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利用相应的灭火器或其他灭火设施进行灭火并上报;同时结合现场情况,将人员迅速撤离;一旦采用水进行灭火,产生消防废水,消防废水引入污水管网,严禁消防废水直接外排。(2)大豆油泄漏:大豆油区域重点防渗,且四周设置围堰。(3)废气事故排放风险:定期检查废气收集设施的收集情况及废气处理系统的处理情况,定期对废气处理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废气处理系统故障时,暂停涉气工段生产,直至废气处理系统可正常运转并实现达标排放。(4)设置专人负责企业安全及环保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 按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