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设计和《报告表》 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切实减小施工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存放,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封闭贮存,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雨、防扬尘等)。 2、本工程变电站四通一平工作产生的表层耕植土应集中收集堆放,结合附近区域的绿化工程或土地改造工程综合利用。主变等建构筑物基础开挖余土应结合场地平整综合利用,严禁边挖边弃。 3、新建输电线路塔基开挖多余土方应在塔基征地范围内进行平整,同时在表面进行绿化恢复。 4、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域再次进行清理,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 1、变电站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定点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租住周边民房,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当地居民一起。 2、回收利用施工建材,不能回收利用的,及时清运至指定消纳场处理。 3、变电站基础开挖产生的弃土弃渣就近回填压实,不能回填的,由施工方运至镇雄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高山太阳丫口弃土场处理。 4、塔基施工采取剥离表土、拦挡等措施,施工完成后进行迹地恢复。 本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固体废弃物方面的环保投诉现象。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设计和《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切实减小施工废水、固体废弃物、扬尘、噪声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荒地、劣地、已有空地和道路,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土石方开挖量和林木砍伐,做好施工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和减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纳入工程监理,确保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1、建议建设单位以合同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开挖范围及开挖量,变电站施工活动限制在站区范围内,输电线路施工限制在事先划定的施工区内。 2、对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苫布覆盖,避免降雨时水流直接冲刷;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等方式妥善处置,临时堆土应采取围护拦挡措施,并在土体表面覆上苫布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3、优化塔基布置,输电线路塔基尽量避开农田、耕地,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尽量布置在农田、耕地边角处,减少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4、对于新修临时道路,应避让树木,减少林木砍伐,临时道路避免硬化。在工程施工结束后,临时道路占用林地应及时进行整治与恢复。 5、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及早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并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及早复耕或植被恢复,避免水土流失,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土地石漠化。 | 1、塔基采用高低腿铁塔,避免了大开挖,减少了水土流失。 2、利用原有道路,减小了施工道路的开辟。 3、施工区域用彩条布、钢板等隔离,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占地造成的植被破坏。 4、施工占用林地时,进行了表土剥离,将表土单独堆存并做了覆盖、拦挡等防护措施。 5、杆塔位置,已尽量选择荒地。施工时牵张选择线路沿线空地布置。工程施工完成后已进行迹地回复,线路沿线新建基本处农田已经复耕,其他塔基处绿化已恢复。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