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①针对机械冲洗废水水量少、废水排放不连续(仅每台班冲洗一次)且悬浮物浓度较 高等特点,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易沉淀的砂粒。采用矩形处理池,冲洗废水 排入池内,静置沉淀时间达 6h 后循环使用。沉淀池的尺寸为2m×2m×1m。 ②施工场地修建防渗旱厕对施工人员粪便进行收集,洗漱等清水可作为场地抑尘使 用,旱厕收集的粪便定期清运至附近农田。旱厕尺寸为2m×2m×1.5m。 ③含有害物质的建材禁止在水体附近堆放,物料堆放应采用篷布蓬盖,堆料坡脚采 取挡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污染水体。 ④禁止向灌渠内丢弃生产、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避免污染地下水水质。 | 无 | 1)生活污水利用周边居民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 2)在施工场地设置1座隔油沉淀池,每个尺寸为2m×1m×1m。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利用防渗沉淀池收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 3)含有害物质的建材未堆放在水体附近,并设有蓬盖,必要时设围栏,防止被雨水冲刷入水体。 | 无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少量废弃钢筋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废弃钢筋收 集后外卖;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在施工场地设置垃圾箱进行收集,定期由施工单位将生 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至当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置。 | 1)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至垃圾桶后定期清运至周边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2)建筑垃圾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采用封闭车辆集中清运至住建局指定弃渣场。 3)弃方产生较分散,全部沿渠道两侧摊平压实,作为渠道边坡加固施使用,未随意乱弃。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1、重点做好预制场、材料堆场等临时施工场地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平整,对地表临时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回收,沉淀池等进行回填;对占地区的地表进行疏松平整。 2、施工场地的垃圾要定时收集,选择合远离沿线水体的区域妥善填埋处理;应特别做好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垃圾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禁止随意丢弃。 3、施工营地建设应尽量集中,建议结合标段的设置情况租用当地乡镇村庄等处房屋。这样一方面可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医疗条件,又便于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4、临时场地应划清边界线,严禁施工随意侵占植被。 5、工程设置的施工场地应在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明确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备案,以此作头施工管理的依据,不得随意扩大,如工程确需要扩大用地范围或另行开辟预制场和拌和站时应向当地环保、国土等主管部门履行变更设计程序。 其他生态恢复措施: 1、落实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加强工程生态恢复的后期跟踪监管工作。 2、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规范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进出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3、施工期间应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的影响。 | 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1、落实预制场、材料堆场等临时施工场地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平整,对地表临时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回收,沉淀池等进行回填;对占地区的地表进行疏松平整。 2、施工场地的垃圾运至附近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未随意丢弃。 3、施工营地租用附近村庄房屋。 4、严格控制临时场地界线,施工没有随意侵占植被。 5、严格施工场地临时用地范围、明确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备案,未随意扩大。 其他生态恢复措施: 1、已落实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工作。 2、施工未扩大开挖范围,规范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进出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3、施工期前已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施工过程中未发现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减轻了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的影响。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