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负压抽排气系统+活性炭吸附罐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20mg/m³,最高允许排放速率10kg/h;硫酸雾:最高允许排放浓度45mg/m³,最高允许排放速率1.5kg/h) | 负压抽排气系统+活性炭吸附罐 | 本项目废气排放口均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运营期东库贮存固态危险废物和废铅酸蓄电池,西库贮存半固态和液态危险废物,废活性炭须用密闭容器盛装,暂存于东库内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东西两库须在已硬化的地坪基础上铺设200mm厚防渗层,采用P6防渗混凝土,防渗结构层渗透系数≤10-7cm/s;危废库地面边缘上翻250mm做100mm厚P6防渗混凝土裙脚,防渗结构层渗透系数≤10-7cm/s;库内西侧各设置导流槽(11000mm×200mm×200mm),导流槽北侧设集液池(0.6m×0.6m×0.6m),同时地面自东向西设3‰坡度使泄漏液向导流槽流动收集,导流槽沿内墙墙壁布置,与集液池连通。库内门口须设不低于宽10cm、高30cm围堰。导流槽、集液池、围堰采取防渗措施,渗透系数≤10-7cm/s。以上危废及危废库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年修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和《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要求。 | 东库贮存固态危险废物和废铅酸蓄电池,西库贮存半固态和液态危险废物。废活性炭须用密闭容器盛装,暂存于东库内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东西两库须在已硬化的地坪基础上铺设200mm厚防渗层,采用P6防渗混凝土,防渗结构层渗透系数≤10-7cm/s;危废库地面边缘上翻250mm做100mm厚P6防渗混凝土裙脚,防渗结构层渗透系数≤10-7cm/s;库内西侧各设置导流槽(11000mm×200mm×200mm),导流槽北侧设集液池(0.6m×0.6m×0.6m),同时地面自东向西设3‰坡度使泄漏液向导流槽流动收集,导流槽沿内墙墙壁布置,与集液池连通。库内门口须设不低于宽10cm、高30cm围堰。导流槽、集液池、围堰采取防渗措施,渗透系数≤10-7cm/s。以上危废及危废库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和《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要求。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