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化粪池 | 生活污水依托豪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广德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排放标准执行广德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尾水排入无量溪河。 | 生活污水依托豪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广德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排放标准执行广德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尾水排入无量溪河。 | 生活污水pH的排放限值为:7.4-7.9;化学需氧量日均排放浓度为238mg/L;五日生化需氧量日均排放浓度为90.99mg/L;氨氮日均排放浓度为26.45mg/L;悬浮物日均排放浓度为33.625mg/L;总磷日均排放浓度为0.8725mg/L;均满足广德第二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除尘器 | 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及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废气主要为钻孔工艺粉尘、成型铣床工艺粉尘。圆角磨边、打磨工序在设备出尘口采用管道微负压收集方式收集粉尘,钻孔设备均密闭,粉尘由管道微负压收集后,通过2套“布袋除尘”(处理设施编号:TA001、TA003)除尘后,合并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排气筒编号:DA001)。成型工序的设备均封闭,采用管道微负压的方式收集颗粒物,采用1套布袋除尘器(处理设施编号:TA002)处理后经1根15m排气筒排放(排气筒编号:DA002)。本项目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颗粒物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均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标准中相关要求。 | 验收检测期间,1#废气排口(钻孔粉尘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显示该项目颗粒物最大排放浓度为5.8mg/m³;2#废气排口(成型粉尘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显示该项目颗粒物最大排放浓度为7.3mg/m³;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限值限值要求,对外界环境影响很小。 上表可见,本阶段项目厂界无组织废气颗粒物最大监控点浓度为0.184mg/m3,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标准限值要求。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四、项目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 合理布局车间设备,优先选用低噪设备、设置减振基座和减振垫、距离衰减等 | 检测期间,各类设备均正常运行,项目区位于广德经济开发区长安路98号租赁豪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号厂房,厂界外无环境敏感点经检测,厂界各监测点位昼间噪声监测值范围为56~59dB(A),夜间噪声监测值范围为47~49dB(A),厂界东、南、西、北外检测点位昼、夜噪声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限值要求,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五、项目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规定。 | 五、项目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规定。t项目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六、环境防护距离:根据《报告表》结论要求,落实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以包络图为准),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学校等敏感建筑物。 | 设置50米环境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内无新建居民、学校等敏感建筑物。 | 已落实 |